目前分類:富婆的道上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題目來自一句古語: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套在強職金上,意思就是既然我們無法教育所有人去學習投資理財,那麼強迫所有人參與退休基金起碼能夠保障大多數低教育水平市民的退休生活。雖然對一小撮精英來說,強職金制度簡直就是虧本的玩意兒,不過如果能夠避免將來大量賦稅來養這些缺乏退休保障的人,我絕對願意在自己的強職金上虧本!

因此,如果大家有兩個選擇:一是大家擁有各自的退休金戶口——雖然回報偏低但起碼能夠跑贏通脹和存款利率;二是成立統一的退休金制度——增加稅率——按收入水平供款然後大家退休後一起從退休金中拿錢;那麼大家會選擇哪一個?

我知道強職金制度有不少予人詬病的地方:管理費高昂、選擇權不在僱員身上等,但我寧願花時間來優化這個制度,也不要成立統一的退休金制度!因為這樣也就意味著我要負責其他人的退休生活!如果要「照顧」那些拼命工作養活家庭的不幸人士(其實沒錢就不要生那麼多孩子好不好)我還甘心付錢,但要我「養」一些渾渾噩噩過日子/不愛工作/胡亂消費/散盡家財/因此老來要挨餓/甚至病了也沒錢看醫生的笨蛋就絕對不可以!更不用提誰敢保證在統一的退休金制度下能夠收費合理或者得到滿意的回報?

所以,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下,我絕對支持強職金!大家要知道在任何社會裏窮人總比富人多,也因此如果我們把上述的兩個方案拿來全民投票,我實在難以保證災難性的結果不會出現,所以我常說:群衆是愚昧的。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昨晚發現一直以為很不錯的強職金竟然蠶食了我近半回報!該基金的五年平均回報為 2.7% 但開支比率卻高達 2.16%(更不用提三年的平均回報是負數)!因此我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工作太閑所以要找事情幹)比較名下的兩個基金戶口,發現另一個基金的五年平均回報為 8.5% 不過管理費卻只有 1.5% 而已。

你可能會以為這兩個基金的風險或者投資市場不一樣,不過事實上這兩個基金的風險都屬於最高,並且都是把大部份的資產放在香港和内地的股票市場上。因此如果基金經理的能力相差不大的話,其回報應該相約才對。

其實我今天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三成的資金重新分配到日本股票市場上,三成放在北美,另外三成則放在新興市場例如巴西和印度。至於那收費過高的基金,由於資金不多所以便由它去,算是再給它一個機會吧。

在目前的制度下,大家唯一能夠決定的就是離職後的供款。因此如果有多於一個強職金戶口的話,請自行比較各個戶口的基金收費和回報。雖然強職金的資產屬長綫投資,不過在適當時候作出調配才是精明之道。擧個例子,五年前要數中國股市最有潛力,但去年香港與内地股市的表現卻是全球最差!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大家把資產轉到美國去。膽子夠大又看好日本經濟復蘇的不妨選擇日本股票。當然新興市場(内地除外)也很吸引,不過這些市場由於要嚴防熱錢流入所以制定了不少投資稅,這些稅收又可能令回報降低。

嗯,最後照例要聲明一下,如果你按照我說的做完以後有任何虧損,請不要算到我頭上來哦!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裏面提到大部分的大學畢業生月薪是八千到一萬港幣。當時我很震驚,問我的同事,這是真的嗎?同事說:對呀,我大學同學剛畢業大多都是拿一萬左右而已。可是那馬料水大學與西營盤大學每年公佈出來的畢業生月薪中位數不都是一萬五千左右麼?雖然我知道統計學一向存在偏見,但是總不至於有那麼大的偏差吧?害我還一直覺得自己的薪水嚴重低於市價,原來都是假資訊害的!

一個同事被某内地企業給挖走了,薪水加了兩倍(還沒算人民幣升值),並且保證有十五個月的薪水。這同事一直都很努力工作,她今天所有的一切絕對是應得的。然後我告訴她我好羡慕她的好運(當然她也不僅有運氣),她笑說如果我能多努力兩年,下一個就輪到是我了。我心想,就憑我這工作態度,恐怕等上一百年都不可能有人欣賞的!不過呢,我還是拜托她將來對我多多關照,如果有好機會一定要記得我。

幾個月前與任職投行人力資源部的同事聊天,我開玩笑地問他有沒有空缺介紹給我。他一臉認真地說:我公司適合你的空缺都是那種賺了錢都沒命花的職位,你確定想來嗎?當然,我從未想過要幹那種朝七晚二的工作,那種工作最多只能幹到四十歲就得退休,假如我有八十歲命,另外的四十年要來做什麼好?我現在的薪水雖然不高,但也足夠我每月開銷和買奢侈品,還有月供股票投資,要發大達恐怕有點難,但要活得自在倒是沒有問題。雖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起碼能保證每天晚上有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明天就要開始新的工作了。母親很擔心我不能勝任,畢竟新公司給我加薪三成(舊公司卻只加幾百塊)自然希望能得到回報。不過我倒不擔心,畢竟我是個遇強越強的人,困難到了大不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怕誰呀!只願我也能碰上欣賞我的客戶,兩年後把我挖走再給我四萬港幣月薪(我野心不大不需要加薪兩倍)就夠了!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趁著最後三周的悠閒日子要多發文,可以預見新的崗位肯定會忙死人,如果到内地出差還要先把文章發到新浪博客,回家後再放到這裡來。其實不久前我就想找個新的地盤,但是我在這裡寫了六百多篇文章,真要搬家的話一定累死我。所以我想要不等到第一千篇文章再另辟新居。到時候也用不著搬傢俬了,文章就放在這裡好了。

入正題,這是我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人總是很容易讓自己煩惱,即使事情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所發生。

話說除了我那白痴上司以外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新動向。然後隔壁部門也因為有人離職正缺人,於是那部門好幾個同事都慫恿我不要離開轉去那裏。當然他們也不是拿主意的人,然後當中一個就說會建議給他們的老闆。

其實我心知肚明隔壁老闆會要我的機會極低。雖然我的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他身為老闆自然沒太多機會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把我羅致門下,看上去是在跟我的白痴上司搶人,那老狐狸又怎會自找麻煩?

另外我心裏也不大想留下,畢竟隔壁部門與我們部門只是隔了一條通道,我並不能完全擺脫我那白痴上司。而且本公司出名薪水低於市場價值(最佳證明就是我未來薪金會比現在漲三成),留下來的話肯定沒好待遇的。種種因素讓我根本沒把它當一回事!況且我已經答應了新雇主,失信於人不是我的作風。以前我曾經做過一次這種事情,結果就遭到了厄運,說我迷信也好怕死也好,我絕對不會重蹈覆轍!

然後今天隔壁部門的老闆與我閒聊並問我未來的去向,這老奸巨滑還說可以一併歡送他部門離職的同事與我。當中的潛台詞就是:我不會要你!心高氣傲的我當然不會讓他抓住任何失望的眼神,但是閒聊過後,我的自尊心還是受到一點打擊!

儘管事情的發展是如我所願,我還是不爽!感覺就像一個你不喜歡但卻不斷追求你的男生忽然移情別戀了,雖然理智上你會感到安慰,但是情感上還是會有點傷感,大家說是不是?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文。我與同事無聊的時候做了一個計算,看看以月租 1,100 萬港幣租下商鋪的 Forever 21 要怎樣才能賺錢。可惜我不是零售商,不大清楚何種質量的產品成本如何,所以只能做一個估計。

1. 年租金:一億三千二百千萬,預計裝修費一百萬。
2. 日租金連裝修成本:36.44 萬(假設年中無休)。
3. 在美國每件產品售價十至三十美金,拿平均值,每件產品售價 150 港幣。
4. 假設每件產品成本 20 港幣,邊際利潤 130 港幣。
5. 保守估計每層樓面每更需要十名員工,每天兩更需要二十名員工;五層樓面則要一百名員工。
6. 假設每名員工月薪平均八千港幣,每月薪津支出八十萬,連年終獎金每年支出為一千萬。
7. 假設年中無休,每天薪金支出為 2.74 萬港幣。

簡單的數學計算:
1. 每天經營成本: HK$364,400 + HK$27,400 = HK$391,800
2. 如果每日開業 12 小時,每小時成本: HK$391,800 / 12 = HK$32,650
3. 每件產品利潤 130 港幣,即每小時要賣 252 件方能 break-even 。

要注意的是上面所有成本假設趨向保守,而運算裏面也沒有加入經營所需要的宣傳費用、水電和雜費,更不用提貨品損失 stock loss 。所以我認為最起碼,Forever 21 必須每小時賣出三百件衣飾(即每兩分鐘一件)方能不虧本。更不用說品牌付出大額資金的資本回報。

不過人家既是在美國甚至世界各地賺大錢的企業家,自然有其打算。相信對方大概是覬覦大中華地區這塊肥肉,希望能在香港打響名堂(畢竟沒去過美國的人大多不認識該品牌)然後進軍内地,這樣子虧點小錢也都無所謂啦。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在公司很無聊,然後就想找找中國居民的儲蓄率(儲蓄佔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

方法一
前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RMB 15,780.76
前年年底中國人口總數:1,328,020,000
前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RMB 4,535,300,000,000
按此推算:
全國人民可支配收入總額=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總數= RMB 20,957,164,895,200
儲蓄率應為:前年儲蓄存款/可支配收入總額= 21.64%

方法二
前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RMB 15,780.76
前年中國人均消費性支出:RMB 11,242.85
如果以上兩者的差額就是儲蓄,那麼按此推算:
人均儲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支出
儲蓄率則應為:人均儲蓄/人均可支配收入= 28.76%

兩個方法結果相差甚遠,那麼這 7.12% 到底那裏去了呢?於是我又繼續埋首研究,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事情。

翻查定義,消費性支出指用於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支出。而總支出則指除借貸支出以外的全部支出。包括消費性支出、購房建房支出、轉移性支出、財產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

簡單來說,就是這 7.12% 大部分去了投資,包括房地產,購買股票和保險等。也就代表中國居民每年的投資總額約為一萬多億人民幣(不包括企業和政府投資)。如果中國居民增加收入千分之一來投資,那麼就是多了兩百億人民幣,更何況還有五份之一是放在銀行裏面。

可想而知,為甚麼全世界都要進軍中國。

不過一切推論純粹我個人胡思亂想,數字演算沒有經過任何核實,歡迎指點錯誤。

注:以上資料均出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1 Mon 2010 22:55
  • 公事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很特別,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是獨一無二的。不過我比較熱衷於把自己獨特的地方展現出來,所以愛我的人會愛死我,討厭我的人卻恨不得我從地球上消失!這幾天我反復思考應該如何對待我那白痴上司,這傢伙猶如一隻蒼蠅,對我不會有傷害,但是卻經常在耳邊嗡嗡嗡吵死人。後來,我終於決定要以成為他的愛將為目標!我當然明白跟著這種人自然沒有什麼出頭的時候,但好處是公司裏所有人永遠只會把錯誤算到那白痴的頭上!相對的,大家對我與其他同事相對會比較容忍,因為跟著一個白痴能有這樣的表現算是很了不起的!

心裏盤算著在這部門工作一年後就會轉到別的部門去,有用的知識大概一年就可以拿捏到。所以我要努力討好隔壁部門的頭兒,特別是那位「食客」,否則我哪來三兩天就有免費大餐吃?我這人胸無大志,但求有美食果腹就心滿意足。至於我那位一毛不拔的上司雖然腦袋長在屁股上,加上心胸狹隘喜怒無常有如更年期女人,但是卻特別容易控制,喜怒哀樂全放在臉上,要讓他乖乖聽話應該不算難吧?

前幾天,隔壁部門的澳洲同事到日本出差,還給我帶了一盒非常卡瓦伊的手信,樂死我了!哈!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了好久才有心情繼續寫第二篇,此篇會繼續接著前文的步驟,上篇可以參考這裡。上次那篇文章不知道在哪裏被傳開了,結果引來好些好事之徒的留言。如果是誠心指教的也就算了,偏偏那些留言都是沒有經過大腦的產物,看完我也懶得生氣,直接把留言刪掉算了。

第四步:新盤還是二手房
前文說到看準時機入市,如果時機合適,就是時候考慮買什麼樓盤。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喜歡全新物品,能負擔的話大概沒有人會喜歡買二手貨,但是在地產界卻不是這樣一回事。首先,香港房屋的折舊率其實不高,折舊因素遠遠不及週期因素來得重要。其次,一幢樓房必須經過歲月的摧殘才能找出潛在的問題。例如好些填海區的新建樓宇是不會有問題的,但由於填海完畢後土地沉積的時間不夠久,三五年後房屋可能會因為土地下陷而出現外墻裂紋,到時候業主就必須承擔高昂的維修費用。第三,大家認為自己能比一眾地產發展商聰明嗎?買新盤就等於與發展商鬥智,勝算其實不高。假如李超人與四叔認為後市樂觀,他們還會便宜賣給你?倒不如把樓盤留下來等樓價上漲了才推出來。香港發展商有的是現金,根本不會急著賣出存貨套現。當然,買二手房的時候也很有可能碰上一個老奸巨猾,但對方畢竟沒有能力去操縱市場,如果吃虧了,也只好當作交學費。其實,購買新盤也有不少好處。首先大部分的新盤都是買家免傭,而且發展商還會提供多種供樓方法(例如二按)任君選擇。在理財方面就可以更輕鬆更有彈性。更重要的是,一般的新盤都是尚未有「入夥紙」的樓花(但是已批出預售證,所以不必擔心「爛尾」問題),只需在半年內分期付樓價兩成即可,眼光獨到的人就可以在半年內以最少本錢急速轉手獲利!

第五步:如何辨別真假豪宅
近年香港開始出現一種「假豪宅」,即是無論面積地段設施均與豪宅相去甚遠、但卻被包裝為豪宅的普通住宅。與名錶一樣,住宅價格越高,其升值與保值能力就越強,所以假豪宅大多可以比其他條件相約的住宅賣貴一些。只是,購買樓花的時候尚能以示範單位騙騙買家,到新盤正式入夥的時候就能一眼看穿其真僞。既無壯觀景色又無合適配套更無寬闊面積,還能算得上是豪宅麼?要看穿假豪宅其實不難,首先是其地理位置,香港只有數個傳統豪宅區域,離開了這些區域的樓盤大部分「豪極有限」。另外也能從面積判斷,如大部分單位都面積極小,試問又怎能吸引富豪居住呢?再者就是住宅密度,去過真正豪宅的人必然知道,越是豪華的樓盤密度就會越低,因為有錢人最重私隱,打開窗戶就讓鄰居看個一清二楚的單位也不能成為豪宅。當然,以研究的角度看來,要斷定真假豪宅的最終方法還是要計算其回報率和價格波幅,不過這個涉及大量數據和程式,在這裡我就不費唇舌了。

第六步:如何選擇按揭
如果本錢夠能夠一筆付清樓價,按揭自然不是問題。只是從商業角度看,即使我有能力一筆付清也不會這樣做,不過這些是後話,將來有機會再說。根據香港法例,按揭不得高於樓價七成,高於七成的話則必須購買相等於樓價百分之五的按揭保險。這種按揭保險對資金不多的人當然是福音,但我卻認為不應該,因為這個槓竿實在太高,要承受的風險也太大(所以政府才會要求購買按揭保險),樓價只需下降一成,房子立刻成為「負資產」,到時候如果沒錢補差價房子就會被收回,只能欲哭無淚!至於選擇按揭銀行,我的意見只有一個,就是貨比三家並留意條款。銀行大多會綁死客人一段時間,但長短不一。如果罰息期太長,將來利率下降卻不能轉按,那就虧大了!另外,銀行除浮息按揭外,還會提供定息按揭(一般為期兩三年而利率較高)給客人選擇。如果閣下認為利率會在短期內上漲,就可以選擇定息按揭與銀行對賭一下。

最後,送上最近我非常喜歡的歌曲讓大家欣賞。紐約真是一個讓人迷戀的城市。既有大都會的繁華,又有藝術的底蘊,更有開放自由的氣息。看完下面的片段,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為什麽我雖討厭人群,卻會被高樓大廈深深吸引。

至於本系列的下篇,大家靜心等待,我一定「有拖無欠」!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這篇文章前,我得先申報利益,本人屬無殼蝸牛一族,自幼都與母親同住,沒有擁有過更沒有打算購買任何固定資產。買樓買房子這事純粹是我的個人經驗加知識,當中有大量個人偏見,亦難免有不盡不實之處,如有任何指正歡迎賜教(雖然我大多不會接受哈)。

再說,買房子涉及到大量的學問,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完,文章的結構難免會七零八落。我會盡量先把文章寫好,等到最後把再它們重新編輯。買房子的目的主要有兩種,一為自用二為投資,在這裡我只說自用的住宅類樓宇,至於其他的種種,待我對整個行業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有時間的時候再說。須知道房地產這個行業的地理性很強,在國外的那一套不見得能在香港用,在香港的那一套更不見得能在内地用,而我講的主要針對香港的市場,其他的地方就只有讓大家自行斟酌。好吧,開始!

第一步:衡量真正需要
老人家經常會說,租房子等於幫人家「供樓」,其實這是個不科學的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利潤是給予資本家的風險回報,租房子的人既不需要付出大筆本金更不需要承擔任何虧損的風險,沒有任何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要選擇租房子還是買房子的主要因素還是在於自己的需要和風險承受能力。以我為例(先不說我根本沒錢買房子,假設有足夠資金),雖然我的風險承受能力算是挺高的,但是一來我要照顧母親(或者讓母親照顧我);二來我認為將來我會在香港繼續工作的機會挺小的,而房地產的麻煩也在於管理成本極高(我要是不在香港,然後單位被租客毀了怎麽辦?)。因此就算我有充裕的資金,我也會選擇把錢放在流動性較高的股票或者其他保值商品(比如手錶)上。有人會覺得房子的保值能力比股票高,這個就牽涉到投資的範疇了,我也暫時不說(不過相信兩年前任何人也不會想到匯豐能跌至四十元吧,世事無絕對哦)。

第二步:把握正確的入市時機
如果沒記錯的話是曹仁超講的一席話,大意是任何投資都是靠經濟或行業周期來獲利的,高手者如美國股神(不是香港那位)能從牛市獲取最大利潤而在熊市時把損失減到最低,但低手者(如名媛章小姐以及其前夫)則喜歡在高峰時期入市而低潮時期賣貨,除非不作任何投資否則任何人都逃不過這個周期。因此選擇一個正確的入市時機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雖然自用的住宅價格只要在買家能夠承受即可,但我想即使在負擔範圍内誰也不想買貴貨吧?就像你本來可以買山頂的豪宅,但是因為錯誤時刻入市,結果只能住在山腳的平民樓房,這就不能最大化你的享受了。買賣房地產與買賣股票不一樣,交易費用奇高而且時間也很長(其實時間也是成本之一),所以不少人往往等到新聞說什麽幾年最低價才開始找房子,等到看中了樓價開始回升賣家坐地起價,預算不對了又要重新找,結果就白白錯失時機。我覺得看房子其實任何時候都可以看,看多了經驗多了,心裏也有個譜自己喜歡的地區種類大小配套,,即使買不起的也照看可也,最多可以比自己的預算多百分之二十(反正房價總會有跌的一天),不過不要看得太好,否則胃口養刁了就回不了頭了!

第三步:了解需要、喜好取捨、作出妥協
選擇房產與挑老公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大家都被好些假豪宅的廣告洗腦了,身邊打算買樓的女性朋友幾乎都要求多多,某些要求在我的眼中更是不切實際。照她們的要求在香港是根本買不到合適的住宅。我想大多港女都會夢想可以嫁個好男人:最好身家豐厚事業有成,對老婆千依百順任勞任怨,還有要身材健美臉蛋俊俏。但是有多少人會先掂量一下自己有多少斤兩?就正如那位致電給特首的女醫生一樣,是誰說的專業人士就一定要住港島?我認識的專業人士大多先在新界的地區置業,然後等房價漲了就賣出去再換樓,按部就班地來,要想一步登天?未免有點異想天開!所以,置業的時候大家最好把自己的優先次序列出來,在有限的預算内選擇最合適的單位。最笨的就是那些把目標放在某個買不起的夢想樓盤,然後妄想將來自己的存款可以付得起首期。殘酷的現實是,您閣下的薪水注定是永遠追不上房地產的增值,等到人家房價跌下來,您閣下財富也跟著經濟周期一塊兒收縮。

大家看,我胡扯了大半天還沒到主菜,可想而知買房子是多麽不容易的事情。但正是因為房地產的信息非常模糊混亂而不如股票市場那樣清清楚楚(當然,内幕這回事兒哪裏都有),在這個買賣遊戲中受到人為操控的機會就更多,加上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住宅單位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你的匯豐股票和我的就完全沒有分別),當中包含的因素多不勝數(例如風水建築、經濟財務、人際關係和談判技巧等),所以誰的綜合能力高誰就是贏家。

今天暫時說到這裡,我不知道能否把這個艱難的題目完整地寫完。如果覺得有用的話,請留言鼓勵,推動我繼續寫下去。

下期預告:按揭問題?新樓還是二手樓?如何計算回報率?回報率對價格的指標?何謂假豪宅?放租與自住?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警告:文章篇幅頗長圖片欠奉,而且可能有不知所云的情況。敬請留意。

看見新聞上有雷曼兄弟的投資者對記者抱怨,大意是說他作為一個小投資者,根本什麼都不懂,所以證監會有責任保障他們。正在喝茶的我聽完差點噴出來,這是什麼屁話?作為投資者如果連自己買的東西風險如何條款如何都不搞清楚,何不索性把錢帶到澳門去轟轟烈烈賭一場。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我並非一個會把自己每月的薪水乖乖供奉給莎莎的小女孩,相反我是一個(自以為)理財有道的精明女人。基於工作原因,我經常接觸大量市場資訊並加以分析,從道指到港股、從股市到樓市、甚至從通脹到失業率我都略曉一二。因此我明白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裏,「錢搵(賺)錢」遠比「人搵(賺)錢」來得容易;也因此更明白第一桶金的重要性!

其實我的投資之道非常簡單,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分配每月的薪水。首先是基本需要,包括給母親的家用、交通、膳食、雜費以及租金/供樓開支等等;扣除這筆款項後再把剩餘的平均分為兩份,一份作奢侈開銷(即美容化妝、衣服鞋履或休閒娛樂),另一份則作投資。前者不用我教大家總會明白如何使用,至於後者則需要下點功夫來學習。

首先必須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這方面 MPF 大概已經解釋過了,所以我也不多費唇舌了。大家可以根據這一部份的金額來分配投資組合。

假如你真是個理財白癡,可以選擇每月供款的基金或者保險組合(假如公司沒有提供保險的話),各大投資機構的理財顧問會很樂意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理財組合。這個方法好處是可以強迫自己供款,避免亂花費,而且有專人為你投資,免除煩惱;壞處是缺乏彈性,而且基金公司會收取手續費,蠶食利潤。

如果你對股票或債券市場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且喜愛長線投資,可以選擇某一隻(例如 HSBC、中電)或者某一類股票(例如地產股、公用股、銀行股),又或者各類股票的龍頭股(例如銀行股選 HSBC、公用股選地鐵)作為投資組合,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購買。比如你每月可作投資的金額為六千港幣,可以選擇買兩手中銀中國或者一手建設銀行(以是日收市價計算)。由於每月的金額不足以購買大藍籌,所以可以慢慢轉換投資組合,例如等到約有十手建設銀行時可以沽出買入一手 HSBC(澄清我並不認為 HSBC 比建行好,但相信每人都有個人意願)。

如果你認為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極高,可以選擇其他高回報的投資工具,包括期指、期貨、對沖基金、外幣,甚至香港人極為熱衷的窩輪(雖然我一直覺得窩輪其實是大鱷用來榨乾小股民的東西)。由於我對這類高風險的投資沒有興趣也沒有研究,所以不作評論。

其實我想說的是,除了把錢放在銀行收息外任何一種投資方式都是值得鼓勵的。啟發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眼見身邊不少女性朋友都只顧消費,完全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毫無打算。工作了數年,銀行的存款加上資產都不足五位元數字。如果大家都指望 MPF 可以應付未來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一來 MPF 的投資回報和風險根本不成正比(這是政府用小市民的血汗錢來填飽基金公司的胃口),二來 MPF 要到 65 歲才能全數取回,假若不幸有什麼三長兩短,何來金錢應付緊急需要?

當然,上述的投資方法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應該針對自己個人需要來制定目標和方法。又,我一位朋友在樓市剛復蘇時買入一個單位,現在其單位樓價已是當年購入價的一倍半。所以我認為即使她沒有其他投資項目都不是大問題。但是我對投資地產人士的衷心勸告是,最好預留一份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始終固定資產套現不方便。

好啦,再讓大家理解一下,假如我從現在開始每月固定用 HK$5,000 作為投資,而資產回報約為每月 1%,那麼五年後便會有 40 萬元,這已是半桶金了!況且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且尚未計算花紅等其他收入。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單身女人的簡單思考邏輯,尚有不盡不實,但歡迎賜教。

------------------------------------------------

答讀者 BB:

我比較相信自己的專業知識,雖然我對股市的認識沒有專業理財顧問深入,但是我堅信沒人會比我更加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我喜歡自己投資。

我認為現時的股市處於低谷,所以正是入貨的好時機。你所提及的幾隻股票我覺得都值得投資,特別是長線投資。我個人對內地銀行股情有獨鍾,因為買它們等於把資金押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上,只要中國一天有經濟增長,這些股票都可以有可觀回報。除此以外,我覺得內地的基建和資源股都頗值得投資,但是風險會較銀行股高。

至於 HSBC 對我來說較保守,但是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低的人則是一個好選擇。最近我正研究內房股,各大內地房地產商最近都因為內地樓市大幅下調和銀根收縮導致有資金壓力,股價因而大幅下挫。所以我應該會細心選擇一只有實力的內房股,然後投入一半資金作中線投資。

assen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